攻關10年,讓混凝土“再生”助力節(jié)能減排

鳳凰資訊 · 2019-01-25 11:25

  獲獎是對我們既有工作的肯定,后期還有很多工作,要繼續(xù)努力?!鼻安痪?,由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華南理工大學土木與交通學院院長吳波牽頭、華南理工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的“廢舊混凝土再生利用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項目獲得2018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多年來,吳波一直致力于混凝土結構和組合結構的基本性能、耐火性能、抗震性能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先后涉及新建結構、加固結構和廢舊混凝土循環(huán)利用結構,主編了我國第一部建筑混凝土結構耐火設計標準,以及國內外首部再生塊體混凝土結構技術標準,實現(xiàn)了建筑結構采用大尺度廢舊混凝土塊體的首例工程應用。吳波一心撲在工作上,科研成果豐碩,是同事和學生心目中的“工作狂”。

  潛心科研:學生眼中的“工作狂”

  近日,記者來到華南理工大學采訪吳波,聊天的過程中他的一位學生來到辦公室匯報試驗準備情況。他拿起學生的方案仔細看起來,不時詢問試驗細節(jié),還反復叮囑道:“試驗時一定要小心觀察,并注意安全……試驗后要記得留存記錄?!?/p>

  在2014級博士研究生金和卯的眼里,吳波是一個“嚴于律己,精益求精”的人。他說:“吳老師非常勤奮和專注。除了外出參加學術會議,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工作室和實驗室里。”每周,吳波都會聚集學生,召開團隊例會。他會逐一聆聽學生們近期的學習情況,并給予指導。

  而在關鍵的技術節(jié)點上,吳波都是“親自上陣”。他的學生兼助手、華南理工大學副教授趙新宇回憶,前幾年,再生塊體混凝土技術在廣州進行一項工程應用,需要現(xiàn)場澆筑一整天。吳波很重視,一大早就與學生們來到工地進行指導,并親自示范。忙到晚上12點多,他才和大家?guī)е簧砟酀{回到學校,隨后又一起總結暢談至凌晨兩點才回家休息。

  吳波的學術生涯一直與混凝土打交道。他早期主要從事混凝土結構抗震和耐火研究。由于試驗需要,團隊每隔一段時間就要采購砂石等建筑材料,在這個過程中他敏銳地發(fā)現(xiàn),混凝土的價格越來越高,而砂石訂購也越來越難。

  不難理解,混凝土的生產(chǎn)與使用不僅消耗大量自然資源,還會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廢棄混凝土的堆放、填埋還占用了大量土地。上述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瓶頸之一。據(jù)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xié)會的統(tǒng)計,我國2016年商品混凝土產(chǎn)量18億立方米,約占全球的50%,每年產(chǎn)生廢舊混凝土高達2億噸以上。

  “如果既有的混凝土在完成歷史使命之后,還可以重復利用那該有多好。”吳波說,他帶著這個初衷,開始了長達10年的刻苦攻關。

  未來期許:推廣技術造福人類

  從北京領獎回來,同事和學生們接連向吳波道賀,但他并沒有特別的興奮和激動,而是如往常一樣工作。不同的是,在每周的團隊例會上,學生們察覺到吳老師的學術激情更加高昂了。

  從2008年開始,吳波將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廢舊混凝土再生利用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研究項目上來。堅硬的廢舊混凝土破碎成細小的骨料,化整為零工作量太大,吳波帶領團隊提出了混凝土循環(huán)利用新思路,直接將較大尺度的廢舊混凝土塊體與新混凝土混合攪拌形成再生塊體混凝土,然后在新建工程中使用。經(jīng)過測算,相比常規(guī)循環(huán)利用方法,這種技術可降低廢舊混凝土的破碎處理能耗40%-60%,節(jié)省水泥用量約30%。

  這項工作的難點在于,新、舊混凝土混合使用后,如何評估混合材料及相應結構構件的各項性能。吳波帶領團隊刻苦攻關,最終完成了對再生塊體混凝土及其構件的基本力學性能,以及徐變、凍融、抗震、耐火等性能的完整評測,為再生塊體混凝土的工程應用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通過大量研究和工程示范,證明廢舊混凝土完全可用于工程的主要部位。

  “任何研究都要有一個出口,不能為了研究而研究。”這是吳波常說的話。2010年,團隊實現(xiàn)了再生塊體混凝土技術在國際上的首例工程應用,至今已在廣東、福建、貴州等地的多項實際工程中得到應用,取得良好效果。吳波說,隨著技術的日益成熟與不可再生資源的逐漸枯竭,再生塊體混凝土將有更好的應用前景。

  經(jīng)過10年科研攻關,吳波團隊主編了再生塊體混凝土結構的首部技術標準,獲得發(fā)明專利授權20件,為技術的推廣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吳波介紹,目前團隊正在抓緊研發(fā)第二代再生塊體混凝土,用再生砂石生產(chǎn)再生塊體混凝土中的新混凝土,從而進一步提高廢舊混凝土的綜合利用率。他不忘初心,始終懷著學術研究的樸素初衷,希望這些技術可以推廣,保護環(huán)境,造福人類。


編輯:王琲建

監(jiān)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水泥網(wǎng)立場。如有任何疑問,請聯(lián)系news@ccement.com。(轉載說明
2024-10-31 03:2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