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基礎建設投資 南水北調等工程升溫
推動這些基建項目的背景,是今年三季度GDP下滑程度明顯,且全球經濟繼續(xù)面臨衰退的風險。如何應對當前經濟遭遇的挑戰(zhàn),是擺在決策者眼前的棘手而現(xiàn)實的命題。
從目前已透露出的基調看,政府顯然將“保經濟增長”放在了一個相當重要的位置上。在經濟步入下行通道之時,財政政策將扮演重要角色。而加大政府投資的力度,是其中較為引人注目的政策選擇。
這意味著,此后一段時間里,依靠建設性財政的路子還將在經濟舞臺上發(fā)揮作用。顯然,在當前條件下,這條路子也注定會引發(fā)爭議。
部分人士的擔憂不難理解,如加大基礎建設的投資規(guī)模何謂“合理”,不是一個容易的判斷。且政府依賴基建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固然有不少成功經驗可循,但其弊端(如低效率以及對企業(yè)投資產生的擠出效應等)也需要警惕。這里就涉及到一個兩害相權的取舍問題。
保持一定速度的經濟增長,對于依然處于轉型期的中國來說,意義不言而喻。正因此,決策者執(zhí)意要加大基礎建設的投資力度,并非不知道這條“老路”的弊端與問題,而是一種帶有妥協(xié)意味的選擇。
一般而言,要拉動經濟增長,依賴于投資、出口和內需三駕“馬車”。就現(xiàn)實來說,內需的提振盡管迫切,但難以迅速爆發(fā),它依賴于人們對未來的預期明確不明確、社會保障感強還是弱、可支配收入有沒有增長等許多前提條件,將是一個逐步提高的過程。而出口更多依賴于外部環(huán)境,但目前全球金融危機尚未見底,未來的演變充滿變數(shù)。從見效快的角度看,政府在這個時候選擇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是合乎邏輯的。
在目前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降,煤炭、鋼鐵、石油、電力需求都不充沛的情況下,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和“高通脹”時期相比,可以收到“多辦事不多花錢”的效果。
當然,基礎設施建設要考慮對GDP的拉動效應,也要考慮基建領域的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今年年初的南方雪災,已經清晰地暴露出中西部地區(qū)基礎設施不足的問題。故此,基建資金要在加快地震災區(qū)恢復重建中發(fā)力,也應在相對較為貧瘠的其他中西部地區(qū)起到實際的拉動效用。
還應看到,簡單依靠擴張性財政政策,只能是從短期角度發(fā)力。從改善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政府職能的大方向來說,提振內需的任務十分迫切。要兼顧中長期經濟的穩(wěn)定增長,關鍵在于通過公共財政向民生領域傾斜,以及適度推進稅制改革等,來實質性地啟動消費內需增長。
(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網(wǎng)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jiān)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