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混凝土的發(fā)展與應用

    摘要:清水混凝土是名副其實的綠色混凝土。隨著綠色建筑觀念的深入人心,清水混凝土的應用越來越多。在我國,近期已有首座大面積清水混凝土建筑工程面世。但清水混凝土的發(fā)展還需要制定明確的質量標準與施工定額,以統(tǒng)一人們對它的認識。

    關鍵詞:清水混凝土;綠色混凝土;裝飾;特點;發(fā)展歷程;施工技術;質量標準

    1、清水混凝土簡介
    
    1.1什么是清水混凝土
    清水混凝土(As-cast Finish Concrete/BareConcrete)又稱裝飾混凝土,因其極具裝飾效果而得名。它屬于一次澆注成型,不做任何外裝飾,直接采用現(xiàn)澆混凝土的自然表面效果作為飾面,因此不同于普通混凝土,表面平整光滑,色澤均勻,棱角分明,無碰損和污染,只是在表面涂一層或兩層透明的保護劑,顯得十分天然、莊重。
    
    1.2清水混凝土的特點
    清水混凝土是混凝土材料中最高級的表達形式,它顯示的是一種最本質的美感,體現(xiàn)的是“素面朝天”的品位。清水混凝土具有樸實無華、自然沉穩(wěn)的外觀韻味,與生俱來的厚重與清雅是一些現(xiàn)代建筑材料無法效仿和媲美的。材料本身所擁有的柔軟感、剛硬感、溫暖感、冷漠感不僅對人的感官及精神產(chǎn)生影響,而且可以表達出建筑情感。因此建筑師們認為,這是一種高貴的樸素,看似簡單,其實比金碧輝煌更具藝術效果。
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建筑師采用清水混凝土工藝,如世界級建筑大師貝幸銘、安藤忠雄等都在他們的設計中大量地采用了清水混凝土。悉尼那角如院、日本國家大劇院、巴黎史前博物館等世界知名的藝術類公建,均采用這一建筑藝術。

    2、清水混凝土的發(fā)展歷程

    2.1國外清水混凝土發(fā)展歷程
    清水混凝土產(chǎn)生于20世紀20年代,隨著混凝土廣泛應用于建筑施工領域,建筑師們逐漸把目光從混凝土作為一種結構材料轉移到材料本身所擁有的質感上,開始用混凝土與生俱來的裝飾性特征來表達建筑傳遞出的情感。此時多為國際主義風格。最為著名的是路易·康(lovis  kahn)設計的耶魯大學英國藝術館,美國設計師埃羅·沙里寧(Eero Searinen)設計的紐約肯尼迪國際機場環(huán)球航空大樓、華盛頓達拉斯國際機場候機大樓等。到20世紀6O年代,越來越多的清水混凝土出現(xiàn)在歐洲,北美州等發(fā)達國家。到了80年代,一批新起的建筑師延續(xù)了國際主義風格,強調高技術、強調建筑結構的科學技術含量,形成了“高技派”,它們的代表人物有理查德·羅杰斯、諾曼·福斯特等,典型作品如香港匯豐銀行。在亞洲,日本最先走到了建筑前列。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百廢待興,部分混凝土建筑省掉了抹灰、裝飾的工序而直接使用,演繹到今天,日本的清水混凝土技術已經(jīng)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在混凝土應用上,日本改變了以前的不加以修飾的水泥表面手法,利用現(xiàn)代的外墻修補技術,將水泥墻面拆掉模板后進行處理,使水泥表面達到非常精致的水平,同時又充分展現(xiàn)出水泥本身特有的原始和樸素的一面。一種被認為更接近于東方禪學無為而為的思想,被以有“清水混凝土詩人”之稱的安藤忠雄為代表的日本建筑師融人在其設計中,充分體現(xiàn)了東方文化色彩。

    2.2我國清水混凝土發(fā)展歷程
    在我國,清水混凝土是隨著混凝土結構的發(fā)展不斷發(fā)展的。20世紀70年代,在內(nèi)澆外掛體系的施工中,清水混凝土主要應用在預制混凝土外墻板反打施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