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透明才能以民為本
28日,北京大學與多家機構合作發(fā)布了2009年中國行政透明度觀察報告,報告指出,30個省級行政單位行政信息公開六成不及格,國務院下設機構僅兩單位及格。根據報告顯示的地方總體排名表,北京、天津、廣東排在前三,其中寧夏僅得35分為最末。(9月29日《京華時報》)
行政透明,政府才能陽光?!?009年中國行政透明度觀察報告”為我們考量具體政府部門的行政透明度打開了一扇全景窗口,盡管這個數據未必精準、或者說統計方法上也許還有值得商榷之處,但它無疑有利于促進中國提高行政透明度。
行政透明是民主政治的潮流。我國政府信息公開還處于起步階段,得分低、層級弱可以理解。但透明度數據所揭示的諸多問題,卻值得深思:譬如“省強部弱”的局面,主動公開和監(jiān)督救濟方面,各省比部委做得好;再譬如“省強縣弱”的狀況,各省與下屬地市相比,總分往往占據絕對優(yōu)勢。之所以會呈現此般差異,除了說明信息公開在某些部門、某些領域尚缺乏制度性約束之外,也揭示了諸多矛盾,譬如信息公開需求的重心在基層,而信息資源配置的重心則在高位,導致供需之間難免失衡。
從報告給出的數據看,行政透明度數值大抵與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成正比例關系,這或者可以有兩重解讀:一方面,經濟的發(fā)展為信息公開提供了物質便利,社會的開放度又促使地方政府不得不公開公共信息;另一方面,信息公開又反作用于經濟社會進程,權力透明、行政干凈,官民互動更趨良性,于是民心更容易凝聚、民智更容易激活。有一點是肯定的,信息公開水平在整體面上已然落后于公眾知情權的需要。前不久,最高法對全國各省市法院系統受理信息公開案件的情況做了調查:自2008年信息公開條例實行以后的兩年多時間,27個省份都有相關案件,有些省份每年最多能達到300多件,個別的基層法院一年受理的信息公開案件超過了所有行政案件的半數。
行政透明度是一種“權力健康指數”。無法想象一個不透明的政府會在現實的行政工作中“以民為本”;更無法想象一些把主要精力用在“捂蓋子”、忙于刪帖、甚至跨省追捕的部門,會恪盡職守不逾權力的邊界。
信息公開是行政透明的溫度計。也許分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分數背后構建陽光政府的勇氣和舉措。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編輯:
監(jiān)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